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创世纪:一张财经报纸和她的世纪梦想 |
作者: |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 著 |
市场价: | 48 |
ISBN号: | 9787549102532 |
出版社: |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咨询特价)-01 | 版次:1 | 页数:372 |
印刷时间:(咨询特价)-01 | 印次:1 | 字数:(咨询特价)千字 |
内容简介 | |
《创世纪》这本书是一群年轻的新闻圣徒满怀新闻理想和产业抱负而茁壮成长及《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国商业报纸领导者”的创世纪十年记录,是他貌同的梦想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见证。这群新闻人用他们的好奇、热血和勇敢,使《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一张报纸成长而为一个报系,见证并参与了*国融入**化的深刻变革,于跌宕磨砺中逐渐散发出人类智性的光芒。本书也是精彩的财经媒体案例教科书。 《创世纪》是一本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书,它关乎一个人阅读当下经济社会的经验,字里行间反映了年轻人的锐利观察力和迅疾判断力,当然也有这个年龄段不可避免的意气风发及离愁别绪。 |
目录 | |
序 丘克军 一张财经报纸和她的世纪梦想 沈颢 谁说少年不可以 21方法论 张翔 报纸评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结构 王云帆 中国财媒的重型化走向及新一代财经记者的历史机会 吴伯凡 行业远见对财经记者的意义 马腾 日报与电视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的优势比较 金城 如何建立人脉资源网络和数据库 陈晨星 开始前,先问五个问题吧 郑小伶 纪念一场“媒体围剿” 王玉德 新闻逻辑与商业逻辑 谭昊 好稿之道:器质与气质 丁秀洪 新闻写作二十忌 吴雨珊 让政策性报道兼具深度和阅读快感 左志坚 中国道路,全球价值 左志坚 特稿:调查如何彻底 杨琳桦 十面埋伏过,孤独感不赤裸 罗小军 引领与超越中国与世界2.0 代波 编辑三宗“X” 于晓娜 香港,那些做“财经狗仔”的日子 吴雨珊 我曾为伊狂 冯启若 经济大势与财经新闻叙述策略的互动关系 徐锋 我的过客,我的版 刘振盛 新闻的文本如何“性感” 袁一泓 地产的话语权 王晶 与“先进生产力”貌勉 王世玲 “公共政策”新闻炼金术 郎朗 新闻“贫矿”中成长的发稿机器 马晖 我与李显龙:一个关于爱马仕领带的故事 周斌 老兵不死,老兵只是换了战场 孙伶 时尚只是浮云 汪生科 政经新闻纸的粘性 陈晨星 “国务院会议”与“部委攻略” 叶建国 目光向下的找寻 范利祥 区域报道:无法停留 范利祥 瞧,那些“市长粉丝”们 赵忆宁 没有人能读到明天的《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部的故事 符定伟 值班备忘:那些渐被遗忘的常识 夏日 21世纪的城堡 杨磊 再不回忆,大家都老了 张凤安 21断代史:圣徒的黄昏 丁秀洪 我的“大学” 付玉 我不是那个祥林嫂 董明洁 露水富贵与八脚猫 周斌 人生若只如初见 张勇 关于过去,关于未来 程东升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无法放弃 杨颖桦 夜夜夜夜 王传晓 与理想无关的日子 俞凌琳 记者的“关系学” 何芳 四拍案惊奇 文静 我为什么乐此不疲 贾海峰 稿王前传:不能忘却的理想岁月 孙小林 人气王孙小林 杨琳桦 此地无人生还 陈龙 当浮一大白 衣鹏 那些在贵报遇见的人 丘慧慧 写给少年《21世纪经济报道》 梁钟荣 21的4年流水账:那些闪亮的日子 王志灵 我想和我的青春谈谈 吴红缨 煎熬出动人时刻 徐炜旋 新梧往事 朱益民 在21,我抓住了青春激情飞扬的尾翼 姚伟 二进山 陈小莹 致贵报:4年的暗痒将痒和痒 田新杰 将21世纪进行到底 唐学鹏 误解 邓林奕 十年:关于10个人的记忆碎片 徐恺 致一百年后的你 段晓燕 找到自己 王瑾 本?拉登的故事 张建 无关成长有关痛痒 范? 21世纪经济宝岛简介 张友 那些渐行渐远打鸡血的人 胡颖 十年梦想,吾之十愿 卢爱芳 科技无罪 伏昕 站在十年的尾巴上 曾航 受人尊敬,并偶尔让人羡慕 杨颢 我的“贵报”生涯 赵萍 老兵新传 杨瑞法 岁月如歌再铸辉煌 邓瑶 我的实习生涯 徐万国 新闻“上山下乡” 十年问道其命维新 沈颢 思无邪 刘洲伟 彼岸 陈东阳 在路上 李戎 “创”世纪 刘晖 下一个十年:哥伦布要去哪里 刘冬 那些花儿 郑小伶 贵报十年 王云帆 这里有玫瑰,就在这里跳舞吧 金城 三段金 马腾 易碎的十年无踪影 代波 十年 符定伟 凤者,风 张逸之 自由的框架 胡娟红 长镜头,分镜头和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十年 李刚 两次“空降” 七年之痒 曹莲英 我生在21X早的一片世界 姜岚 21于我,如一段两性关系 顾蓓 那些迷人的往事 编后记 丘克军 十年的编撰与一年的辉煌 |
精彩内容 | |
日报与电视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的优势比较 日报(纸茅和电视各自的优势都是相对的,有时甚至可以相互借鉴和互补。前者更多的是话语新闻,只是运用语言讲故事;而后者运用的手段相对而言要丰富一些。但两者从本质上都是回归于新闻,只不过分别以文字和画面来表现而已。 我想采用互动的方式来讲,效果可能比较好,因为这样的问题没有定论,需要大家一起探讨;另外,新闻是实践性学科,我更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方法。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在突发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日报和电视的竞争。比如“9?11”事件,电视的这种滚动报道,其实就跟吃饭和睡觉一样重要。这对报纸的挑战非常大。本报的一周三刊的形态其实已经非常接近日报了,如何应对电视的滚动式报道的挑宅这是个非常现实的话题。 对于纸媒和电视在突发性报道方面各自的优势,有同学认为电视相对缺少判断,觉得对纸媒更有期待。但我认为在判断力方面,两者(电视与日报)其实并没有区别。事实上,电视音像同样也是在传播判断。比如,凤凰卫视、BBC和CNN请专家来谈论伦敦大炸,它只是“新闻”吗?当然不是,它同样属于“观点”。新闻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有力的判断来自更有力的表达。 也有同学认为电视与纸媒的竞争涉及采访方面的公平问题,电视天然的优势,使得一些被采访方更愿意接受电视媒体的访问,有些部门和个人甚至不接受纸媒采访的。比如,尚福林只接受CCTV的采访。对此,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的电视媒体具有天然的权威优势;二是我们的报纸品牌还没有做到位。如果你的品牌足够强势,有足够的传播力,他们会拒绝采访吗?所以说,这其实并 ...... |